很多人一旦生病,就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,能够药到病除。如果吃药后病情没能得到缓解,就会质疑药物的疗效。
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完全是药物的过错。有时候,人的心情好坏,决定着药物的起效快慢和见效程度。人们生病后心情会变得十分悲观焦躁,一会责怪家人没有尽心照顾,一会又嫌饭菜不合口味,甚至连穿的衣服和盖的被褥,都会成为心情变坏的理由。在这种消极负面情绪的主导下,即便是吃再贵再好的药,也会让药效大打折扣。
中医有“情志为病”的说法,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这七种情志变化在太过的情况下,都会成为致病因素,正所谓怒伤肝、喜伤心、忧伤肺、思伤脾、恐伤肾。
另一方面,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,生气、悲伤、焦躁等负面情绪会影响人的内分泌、免疫系统和脏腑功能,甚至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,最终影响药效的发挥。
所以,为了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吸收起效,就要先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。服药的时候,一定要让自己从消极负面的情绪里走出来,保持积极的心态,乐观的信心,这样才能提高身体的抗病功能,激发人体的免疫力,提高大脑的运作,使呼吸、循环、内分泌、体温、代谢等功能稳定,让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,从而使病情得到缓解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